• 欧陆娱乐



  • 深圳led背光源生产厂家,lcd显示屏,lcm液晶显示模块|模组厂-欧陆娱乐

    成立100年,这家公司却卖光了半导体业务

    2018年3月7日 ,松下将迎来成立100周年 。

    100年前的1918年3月7日 ,松下幸之助在大阪创立“松下电气器具制作所” 。

    在这百年时间里,松下是怎样度过一次次战争、经济危机带来的动荡,怎样成为一家世界500强企业 ,松下幸之助怎样摆脱“欠款之王”头衔、获得“经营之神”的桂冠?

    如今的松下,也几乎卖光了旗下的半导体业务,成为了一家彻头彻尾的家电企业,这其中又发生了什么?

     

    松下幸之助

    松下 :100日元造出的世界品牌

    1917年 ,松下幸之助拿着仅有的不足百元的资金,利用自己的住宅 ,组成了称霸世界的松下帝国的最初5人班底 :自己,妻子井植梅之,内弟井植岁男,前同事林伊三郎和森田延次郎 。

    松下幸之助开设了家庭作坊式工厂生产松下幸之助改良的电灯插座。不过改良电灯插座没有获得市场认可,两位前同事也纷纷离去 ,松下幸之助最穷得时甚至连去澡堂的洗澡钱也拿不出来。

    幸运的是,在过年之前松下幸之助意外接到制作电风扇陶制绝缘板的订单,订单要求在年内1000块绝缘板,假若质量好的话今后所有绝缘板都在此采购。

    靠着松下幸之助夫妇与井植岁男日以继夜工作,最后按时按质完成了订单,获得了80日元的利润,到了第二年又获得了2000块绝缘板订单,松下幸之助绝处逢生 。

    1918年的3月7日,松下幸之助将工厂搬迁到了大阪市北区(现在的福岛区)大开町1丁目的租房中 ,正式创立了“松下电气器具制作所”。

    1923年对于松下来说绝对是非常重要的一年 ,他们推出一款以National lamp为命名的角型自行车灯投入市场,获得了原超预想的空前热销,而这也造就了松下电器历史上的第一款明星产品。

    到了1931年,松下电器已经发展成为拥有8家工厂、200多种产品,以及1000多名员工的大型企业,而且开始生产大家非常熟悉的收音机和干电池。

    但是 ,在1937年战争全面爆发后 ,日本国内私营企业很快受到影响,1938年颁布的国家总动员令对工业原材料 、工业产品进行监管,松下不得不军工产业进行合作。在1943年松下被逼成立造船公司、飞机制造公司 ,正式进入自己并不熟悉的军工产业。

    战争结束时,松下员工已经从最高峰的2.6万人跌到15000人,在日本本土32座工厂或办公室损毁,所有海外工厂 、销售点被没收,唯一值得庆幸的是由于没有轰炸价值 ,公司总部与主要工厂尚在。

    厄运并没有结束 ,1946年松下被美国列为受关注企业 ,冻结了公司资金,限制了公司生产,期间员工下跌到4438人,甚至一度被要求解散公司,勒令松下幸之助离职。

    1949年政府实行了道奇计划(Dodge Plan),再加上1948年下半年一揽子金融限制 ,此时松下已经欠下巨大债务 、期票、商品税 ,不得不分期支付工资,那时松下幸之助被称为“欠款之王”。在1950年3月,松下为了维持生存解雇了567名员工。

    重生与全球化

    为了重整旗鼓  ,1951年松下电器开始放眼世界市场,展开了与西方公司的一系列合作。

    在1951年1月年度经营方针发表会上,松下幸之助做出了一个影响松下未来发展的决定 ,在未来发展中松下要提升专业化水平,视野不能局限于本土 ,要放眼全球 ,认识到公司是一家全球性企业 ,简而言之松下要走专业化、国际化道路。

    其中1951年11月,成立美国松下电器,成为松下在海外事业扩张的第一步。1952年10月 ,松下又正式与飞利浦公司合作 ,成立“松下电子工业株式会社。

     

    在1955年下半年日本出现神武景气(1955年至1957年间第一次战后经济发展高潮) ,在此背景下松下幸之助在1956年的经营方针发表会上,松下幸之助提出了“松下电器5年计划”,在1960年将220亿日元的销售额提高到800亿日元,将11000名职工发展到18000人 ,将30亿日元的资本金发展到100亿日元。

    1960年,松下销售额已达1054亿日元,职工人数达到28000人,资本金达到150亿日元,超出预期目标 。

    在这1054亿日元销售额中108亿日元是海外市场贡献了,为了扩大海外销售额松下在1958年松下成立了美国松下电器株式会社 ,同年11月 ,将它作为海外事业的统括部门设立了国际本部。

    为了公司的进一步发展,在1961年的年度经营方针发表会上 ,松下幸之助做出了一个令在场所有员工,甚至令日本全国惊讶的决定——宣布辞退松下社长的职务 。

    在会议结束后 ,原副社长、松下幸之助女婿正治接替了社长一职 ,松下幸之助以会长一职退居幕后,把精力投入社会活动中 。

    等离子:松下的半导体之路

    没有中村邦夫就没有松下的今天,这句话一点都不过分,中村邦夫创造了松下历史上的“中村时代”。

    当2000年,中村邦夫上台执政的时候,松下电器已经尽显疲态 。尽管营业收入从1995年的6.9万亿日元上升到1999年的7.6万亿日元,但是营业利润却从1997年的3739亿日元,一路下滑至1936亿日元,几乎腰斩。

     

    中村邦夫

    为了挽救松下,中村邦夫提出了“V产品”策略 。“所谓V产品 ,就是市场上能取得压倒性胜利(Victory) ,创造高价值的产品(Valuable) 。通过大力推销这些拳头产品 ,松下创造了高额销售收入。”

    其中,等离子电视是中村邦夫“V产品”策略所有产品中的佼佼者,甚至可以说正是等离子电视使松下走向了阶段性巅峰,占据了全球等离子电视和面板市场第一的位置。

    不过,中村邦夫在等离子战略上坚持垄断主义和不分享政策,基本上没有合作伙伴,甚至到最后连竞争对手都没有了。在这一思想的驱使下,中国彩电厂商远离等离子以及索尼对等离子的背叛,最终让松下陷入孤军作战的困境。在随后的几年中,松下尽管在等离子电视领域犹如王者一样独孤求败 ,但在液晶电视的四面埋伏下只能做困兽之斗。

    等离子显示器是1964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两位教授发明的,20世纪90年代之前 ,等离子显示器都是单色的。日本富士通公司首先实现了21英寸彩色等离子显示器的生产 ,把等离子显示器带入了彩色显示的实用化阶段 。随后 ,富士通又开发出高清晰度的55英寸、42英寸的等离子显示器 ,等离子显示技术逐渐走向成熟。

    在富士通之后,日本的NEC 、先锋,韩国的三星 、LG,中国台湾地区的明基、“中华”映管 ,以及欧洲的飞利浦 、汤姆逊等公司都开发出了40英寸以上的等离子显示器,特别是1998年飞利浦开发出的42英寸宽屏幕彩色壁挂式等离子电视 ,让人耳目一新。

    富士通是日本等离子显示事业的先驱。1999年,富士通与日立成立合资公司——富士通日立显示器有限公司,专门生产等离子面板,其设在日本宫崎市的工厂是全球最早也是******的等离子显示器工厂。此后,先锋、NEC等日本公司相继进入等离子显示器领域。

    中村决定上马等离子电视项目时,松下在这方面的储备几乎是一穷二白,松下在显像管电视上积累的资源在等离子项目上完全派不上用场 ,即彩管生产设备和员工不能直接移作等离子事业用。

    中村起用大坪文雄担任松下AVC广播电视网公司的总经理 ,负责等离子事业的推进工作。大坪文雄快速组建了等离子事业团队,让松下半导体部分工程师加入进来,并确定了等离子事业的战略思路。

    大坪文雄的思路是 ,通过与其他公司合作的方式来弥补松下在等离子技术研发上的不足,同时还将用超强度的投资超越竞争对手,从而获得成本优势 ,并确定到2006年占据全球四成的市场份额。

    据美国Displaysearch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,2003年全球共销售了169万块等离子面板,其中富士通日立占据了25.1%的份额,位居首位,松下占19.2% ,位居第二,韩国的三星SDI占17.4%,位居第三。

    超越富士通日立是松下的第一目标。在大坪文雄规模制胜理念的指导下,2004年2月茨木第二工厂正式投产 。

    大坪文雄总结等离子事业的阶段性成功时曾经说,松下拥有的迅速倍增生产能力的力量、较高的良品率和较高的收益率是三大法宝。等离子电视是松下“V商品计划”中的“王中之王”。

    松下的合纵连横

    2004财年,松下实现了585亿日元的净利润,其中销售的71万台等离子电视是重要贡献者之一。

    对于松下在等离子面板领域的异军突起 ,三星SDI公司也看在了眼里, 2003年3月,三星决定建立新的等离子面板工厂 ,投资额将近3700亿韩元 。三星SDI的母公司三星电子对此的解释是:三星扩大等离子面板产能是为了弥补因2002年预测不准而造成的供应量不足。

    在松下、三星 、富士通日立纷纷扩充产能之时,日本另外一家等离子面板供应商NEC出现了一些问题——2002财年和2003财年总共亏损了3366亿日元 ,NEC计划出售非核心资产以渡过危



  • XML地图